暗访督查是发现问题、揭露矛盾、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和形式。开展暗访是发现基层真问题、督促问题真解决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然而,如今部分基层暗访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甚至存在假暗访行为,某些暗访走样,变成“不访”或“明察”。在一些地方的暗访工作中,“命令紧,执行松,有的在望风”的现象不时发生。
关于督查工作,要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有时还可以用微服私访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了解到实情,防止出现巧言令色、阳奉阴违的现象。
那么,什么才是暗访的正确的打开方式呢?
暗访工作,关键在暗。
强调不露声色地进行突击访查,在检查对象的日常工作状态中了解实情并且发现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暗访却生生变成了“明访”。比如,有的暗访者乘坐有明显标识的市里公务车,一进入县域范围,就被当地盯上,结果暗访者前脚进村,乡镇领导便后脚赶到。
显然,在此过程中,带有明显标识的公务车实在是无异于公开的广而告之,提醒暗访对象及时切换到战备状态。
暗访工作,重心在访。
暗访者只有带着发现问题目的,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进行广泛的走访和深入的调研,才能发现问题“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进而为“怎么办”提供依据。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暗访却是只暗不访。
比如,某地出租车违规问题被集中投诉,当地交通部门为此进行了208次暗访,结果却显示零问题。原来,暗访小组成员根本没去“访”,有的甚至打车去超市、医院办私事,回来还拿车票报销。
这样的暗访根本就没有“访”而“暗”到让人无从察觉,其效果也“暗”得让人看不到一星半点。
破解假暗访的形式主义套路,首先要根除一些党员干部的“老好人”思想。
暗访工作确实是来“挑刺”的,但它不是针对个人和部门,而是奔着问题而来、为了改进工作和事业发展而来。
所有暗访者都应认识到,那种“人没到,消息先到”的暗访,不仅是不担当、不作为,而且是对同志的不负责甚至变相戕害。
破解假暗访的形式主义套路,还需要严格暗访的工作规范和流程。要按照“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要陪同、不要接待,直插基层、直奔现场”的“四不两直”规范进行暗访与调研。
对那些通风报信者、虚假暗访者必须查实严处,以倒逼有关党员干部切实履职、真“暗”真“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