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本设计与极致用户体验的理念深入人心,用户研究这个本不太引人注目的领域,现在也开始被企业重视了。
但如今还是有很多人对于用户研究的理解非常地简单粗暴,以至于用户研究方法经常被滥用,研究结果也经常被误读。
今天就来跟大家谈谈用户研究中的10大误区:
误区一:不尊重行业规则
很多用户招募条件里都会有“6个月内没有参加过同类产品的市场研究活动”这条,据我跟很多较年轻的从业人员聊起来时,发现很多人并不理解这条规则的含义,有一些从业者出于种种原因随意地打破这条规则。
这条规则对于研究而言意义重大,受访者在接受过访问之后,对于产品和品牌的认知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品牌因为被提及而被强化认知。
某些对产品的使用行为也可能会因为访谈内容而产生改变。6个月是让受访者的认知与行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回归正常的最小时间。
误区二:不注重样本量和样本的代表性
用户的行为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来讲,找到的研究样本要具有典型性或者说代表性,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消除其它因素影响的问题。
具有一定比例的样本量并在所考虑过的影响因素中合理分布就是解决方法之一。
误区三:不按规范解读数据
很多人不清楚样本量的意义,也就不会解读数据结果,比如只访问了10个用户也敢说90%的用户喜欢,但这种少量的样本量,比例是没有意义的,在这种样本量下,统计精度非常之低,你只能定性地解读定量结果,只能说明喜欢的用户比不喜欢的多。
误区四:把所有的问题放在一次项目里解决
很多客户觉得好不容易请到用户来一次,那非得多问几个问题不可。于是我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在两个半小时过去之后,
主持人问:“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
一群受访者立刻回答:“跟他说的差不多。”
主持人不甘心:“有哪些不一样的呢?”
答曰:“其实没有了。”
无论是哪种访问方式,都存在有效时间。在设定项目目标时,一定要合理,切忌贪多,如果必须是很多内容需要在研究项目中解决,那就分成不同的阶段的项目目标或选择多种研究方法的组合来解决各自最有针对性的内容。
误区五:分不清用户类型的研究价值
也有很多人一提到用户研究就觉得要访问的用户是自己产品的典型用户,其实随着项目的目标不同,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用户可供选择。
比如先导用户,即在产品的导入期就购买或使用产品的人,他们很早就使用过新产品,多数都是对老产品有着强烈痛点或对新产品痒点有比较强烈的共鸣。对用研人员来说,这群人的行为和意见对于产品随后的开发更新与运营推广有着异常重要的价值。
有些人用后放弃,被称为流失用户,对他们的研究有助于确定产品的功能或使用体验是否合理。
极端用户是指会在某些极端条件下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人,有些人会把它跟极客搞混,其实它们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误区六:喜欢赶时髦
最近很流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据说是把设计思维跟人类学研究方法包装在一起,只要说到设计创新,就得使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只是工具,没有规定做好用户研究只能规定用某类方法,只要可以帮助客户得到合理的研究结论,一切研究方法都可以酌情使用。
误区七:把用户当做专家
以问用户的观点为主,并要求用户解释。这种访谈方式默认用户对产品有着异常清晰的认知,严密的论述逻辑,强大的归纳能力和有条不紊的表述,可现实却不是这样。
用户对生活中所使用的绝大部分产品更像傻瓜而不是专家,多数都懒惰没有耐性,所以根本不会深入了解产品。对于用户的研究,一定要以事实为主,尽可能地挖掘行为和场景的细节。
误区八:把自己的问题当做用户的问题
在用户研究中,如何让用户喜欢上产品,其实是企业或研究员的问题,用户直接用脚投票就好了,可是你非要在研究中问用户,基本上会得到一些比较礼貌然并卵的回答。
误区九:把用户研究与营销推广混为一谈
收集意见领袖的反馈意见,哪怕是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这不是用户研究。用户研究的概念所包含的范畴要远大于收集使用反馈,目的是客观地发现用户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痛点以及创新机会,而营销推广的目的是要说服用户接受你的产品和服务。
误区十:带着强烈的观点进行用户研究
很多企业也很重视用户研究,经常在有用研项目的时候派出企业人员陪同访问用户,但实效并不显著,这是因为企业人员往往已经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见,所以在访问用户时往往只愿意听到自己想听的东西,结果就是去到用户家里实际上跟没去也啥分别。
研究之前当然应该有假设,不过在进入实地阶段时,一定要忘掉所有的假设,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地去了解用户,向他们学习,才是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