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做观察,有人通过教授绘画技巧来教人如何做观察,但研究员不会画画,要如何让人相信自己更会观察呢?其实绘画中的很多观察技巧确实能带来很多启发,不过研究中的观察跟绘画的观察还是颇有不同,做好参与式观察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步骤。
事前:精心准备,但保持空杯心态。
这一点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却是极其重要的第一步。其主要原因有三:
1. 设定预期
无论对场景熟悉还是陌生,在调研前都需要认真拆解需要观察的元素,如环境、人物、时间、流程、任务、物料等。仔细检索资料后思考对于此次观察的具体任务。倘若可以,最好提前去相关的场合进行预观察,熟悉相关环境,不至于在陌生的场合手足无措,也可以发现自己在准备过程当中的疏漏。
2. 建立假设
如果是我们熟悉的场合,那么尝试填写上面提到的元素,看看哪些事实是我们凭记忆填不出来。自以为填写得出来的部分尽量多回忆细节,这种练习会让你对于自己自认为了解的东西有新的认识。如果是我们不熟悉的场合,一定要提前通过各种方式提前熟悉了解。
3. 确保高效
如果在准备过程中,发现哪些部分是难以观察或记录的,需要提前准备好预案,或者还可以进一步检验预制工具的合理性。
精心的事前准备可以让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设立合理预期,把主要精力放在需要重点关注的东西上,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不合常规的东西。但需要提醒的是,无论之前的准备有多充分,都要意识到这些是为了使我们更好地、更仔细地观察。
事中:深入体验,但拥有上帝视角
对于参与式观察来说,自身亲自参与体验非常重要。在过往的经验中,经常会发生体验的时候很有感觉,但体验完了之后什么也没有留下来的情况。
我们在关注自身体验的同时,还要关注是什么孕育、推动和触发了体验,这是环境、时机、事件、人物、氛围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者跟普通用户的分别就在于此。
很多同学在记笔记或写当日小结时,很喜欢记所思所想,而不太注重记录所见所闻,但其实,无论是参与式观察还是别的什么活动,记笔记一定要注重事实优先,着重记录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我们当时想了哪些。
好的笔记记录下来的90%以上都应该是现场所发生的事实,如果现场有什么新鲜的想法,应该用很简炼的方式记录,比如符号、关键词或短句。
事后:适时复盘,更需要反复回味
在观察结束后,要趁着体验和记忆还清晰,尽早进行回顾与反思,当天或隔天的回顾仍然应该以梳理事实为主。在梳理中补足事实。在梳理工作相对结束后,才是进行深入分析和写感想的时机。这时我们写出来的反思和感想应该会有充足的事实依据,严谨的逻辑框架,提出来的结论也会更有力。
最后再加一点,无论是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或者是别的什么技能,都没有秘决可言,做好一场观察,需要在很多个细节上的关注与练习。
比如访谈一定要进行适度的暖身,又或不能问是非题。在实践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养成这样的习惯,但重点是每次我们都会回顾自己的访谈有没有问是非题,为什么会问,同样的问题如何改进。只有不断地循环往复,才能达到不假思索的效果。
END